鋁卷會跳舞,機器會思考——我的智能制造初體驗
來源: 中國鋁業報時間: 2025-09-28作者:
2025 年9 月25 日星期四天氣晴
體驗崗位:中鋁瑞閩制造二部精整區域
體驗人:2025 年新入職員工、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陳澤鎧
清晨8點,當我穿上嶄新的工裝走進中鋁瑞閩制造二部精整區域,3號拉彎矯直機列已在低鳴中運轉。這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國產機列將成為我職業起步的“課堂”。
“小陳,今天你先熟悉下卸卷流程。”師傅指著正在作業的運卷小車說。只見一卷鋁卷生產完后,托舉機械臂緩緩放下,活動小車下方的液壓桿精準上抬,將轉軸上的套筒放置于收集架——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,無需人工干預。
上卷小車的V型夾正運輸著最大尺寸達直徑2600毫米、寬度2150毫米的鋁卷。當鋁卷放置于卷筒上后,自動對高裝置立即啟動,開卷機下方的液壓裝置驅動設備左右移動,完成對高與對中。壓卷機械臂隨即下壓鋁卷,有效減少了波浪狀圓跳。這些過去需老師傅憑經驗操作的工序,如今已全部實現自動化。
在開卷環節,我被對中檢測裝置的精妙設計吸引:鋁帶下方的高頻交變光源發射器射出一排光線,被鋁板遮擋部分由光電探測頭接收,實現毫米級精準對中。
“注意看入口夾送剪切裝置。”師傅的聲音將我的注意力引向下一工序,“鋁卷前20米因性能不佳需剪裁。”只見液壓桿上抬,使入口夾開口自適應調整,完美適配不同厚度的鋁卷。這種智能調節讓我深刻體會到現代制造業的柔性生產特征。
圓盤剪區域的自動化程度更令我驚嘆。安裝臺采用滾珠絲杠傳動,兩側分別為左旋與右旋,僅需單側電機即可完成傳動。兩側圓盤剪的剪切寬度可靈活調整,上下圓盤剪間距則按帶材厚度精準調節。最巧妙的是帶材底部的開孔板設計,孔內滾子有效減輕了帶材表面的摩擦。
清洗環節的智能化設計令人印象深刻。擠干輥通過液壓桿自適應調節間距,高壓刷洗裝置以約70公斤力的水流壓力沖刷表面鋁粉,低壓清洗機以緩水流帶走殘留顆粒,后續烘干與冷卻單元則確保帶材達到最佳狀態,整個過程形成完整的閉環清洗系統。
在張力輥組區域,我注意到出入口均增設S型輥組,有效降低因圓跳動誤差導致的板型問題。1號輥與4號輥之間的壓桿機構負責壓實膠帶連接的鋁帶頭尾,這種設計體現了細節處的匠心。
矯直單元的復雜性超乎想象:不僅內置多種清洗裝置,出口還設有吹掃裝置;顯示屏上閃爍的鋁帶綠色小點是系統自動檢測到的清洗劑殘余標記。這種數字化監控方式讓工藝過程透明可控。
出口夾送剪切裝置與檢測平臺之間增設的一對小型S型輥,再次體現設備設計的精細化理念。最終在檢測平臺特制黃光照射下,系統完成對表面粗糙度、平直度、劃痕等質量指標的全面檢測,所有數據實時上傳至車間MES系統。
站在機器旁,我看到的不僅是設備的運轉,更是一個高度智能化的制造系統。從自動對中到自適應調節,從數字化監控到智能決策,3號拉彎矯直機列完美詮釋了中國制造業從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躍升。
夕陽西下,交接班時間到了。看著記錄本上密密麻麻的筆記,我感受到作為制造業新一代從業者的責任。在這里,每一顆螺絲的擰緊都關乎質量,每一個數據的精準都體現價值,每一個工位的堅守都值得銘記,而這正是“中國智造”的未來所在。
- 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