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茂春:變冷冰冰的技術為熱騰騰的生產力
來源: 中國鋁業報時間: 2025-09-28作者: 郝甜 王睿
“搞科研,不能只寫論文、堆數據,得讓技術從紙上跳進設備里、從實驗室跑到生產線上!”這是云南科力鉛鋅資源業務中心負責人楊茂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雖已年過半百,楊茂春依然泡在實驗室、扎在礦山上,用腳丈量數據,用手調試參數,用腦打通技術到產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,他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“把論文寫在大地上,把成果留在車間里”。
在同事眼里,楊茂春是“行走的技術詞典”,更是“問題終結者”。他從不滿足于發幾篇論文、拿幾個獎項,而是緊盯云南科力產業發展難題,一個一個啃,一項一項破。
他牽頭梳理公司科技創新體系“短板清單”,精準把脈技術需求與產業趨勢,一手搭建起“專家庫”“技術庫”,一手推動實驗室改造升級——這些“地基工程”助力云南科力拿下“云南省企業技術中心”“知識產權試點企業”“行業優勢企業”等多項金字招牌。
楊茂春的“戰績單”上寫滿了硬核項目:“蘭坪低品位難選氧硫混合礦同步浮選技術連選試驗”“銅鉛鋅礦選礦廢水處理工藝及藥劑開發”……每一項都瞄準產業痛點,每一項都為后續產業化鋪路搭橋。
2022年,楊茂春參與研發的“一種高效斜板濃密機”捧回中國專利優秀獎——這個獎,不是掛在墻上的榮譽,而是真正在選礦現場“吃得開”的實用技術。2025年,他又帶隊攻堅中鋁集團重大專項“低品位復雜難處理氧化鉛鋅礦綜合利用技術研究”,繼續在“難啃的骨頭”上“動刀子”。
在楊茂春看來,科研的價值不在報告的厚度,而在效率提升、成本降低、利潤增長。他常說:“技術不落地,就是空中樓閣。”
2023年,圍繞“蘭坪低品位礦工業試驗項目”,他帶著團隊反復打磨技術經濟指標,逐字推敲合同條款,面對面跟合作方、業主方“掰扯”細節,最終項目順利簽約落地,為云南科力打開新市場鋪平道路。
2025年,楊茂春再次“卷起褲腿”下現場,帶隊扎根選礦回水預處理項目一線,同步保障“先硫后氧浮選”“浮選柱工業試驗”順利推進,為即將上馬的氧化鉛鋅礦新生產線攢足了設計參數、攢齊了生產數據,這些“看不見的數字”正是未來“看得見的效益”。
無論是在選礦車間調試設備還是在會議室核對數據,楊茂春始終保持著“趕早的心態、趕超的姿態、趕路的狀態”。他不講虛的,只問“能不能用”“省不省錢”“高不高效”。
有人說他“軸”,項目沒跑通就不下班;有人說他“拼”,礦山海拔高、粉塵大,他照去不誤;也有人說他“值”,因為在他手里,技術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,而是熱騰騰的生產力。他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證明: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既能坐得住冷板凳也能邁得開泥腿子,既能看得懂曲線圖也能算得清成本賬。
在云南科力向重有色資源綜合利用轉型的征途上,楊茂春正用他的“科技腳力”一步一個腳印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上行線。
- 附件: